昨天一早,省農委主任吳沛良轉發了一條農業部微信:“我國力推馬鈴薯主糧化戰略,馬鈴薯有望成為稻米、小麥、玉米之外第四大主糧作物。”這讓他圈中許多“下級朋友”感到既新鮮又茫然——魚米之鄉的江蘇,會把馬鈴薯當飯吃?
  “系統內,馬鈴薯一直被歸為蔬菜類,還是低檔蔬菜,而不是糧食。”省農委園藝處負責人說,馬鈴薯是莖塊類蔬菜中的一種,占全省蔬菜面積和產量的份額很小。
  省統計局農村處處長顧永平提供的數據顯示,2010年,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60多萬畝。近年有所下降,2013年,全省馬鈴薯播種面積45萬畝,產量119萬噸,而當年全省蔬菜播種面積2033萬畝,總產量5238萬噸,馬鈴薯占全省蔬菜播種面積和產量比例均為2%左右。
  為何江蘇人不把馬鈴薯當回事?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院馬鈴薯研究室教授楊清分析:首先是種植和消費習慣,種慣、吃慣了稻麥,改變很難。其次,受制於氣候、土壤等種植條件。如馬鈴薯屬冷涼作物,喜歡生長在早晚溫差大、溫度相對較低的地方(10-25攝氏度),尤喜微酸性或中性的沙壤土。而江蘇多粘性土壤,蘇南氣溫又偏高,所以,目前種植多集中在沙土較多的蘇北地區,以徐州、鹽城等地為多。
  “比較效益不高,也是重要因素。”省園藝站曹光亮研究員說,江蘇土地產出效益和多種經營水平普遍較高,土地又精貴,大伙多願意發展蔬菜、花卉等高效特色農業,誰願意刨“泥蛋蛋”?從政策扶持角度看,種水稻、小麥有補貼,種馬鈴薯有嗎?
  楊清認為,其實江蘇適當種植馬鈴薯有後發優勢。一是省內45萬畝種植面積,自給遠遠不足,必須大量外調馬鈴薯填補市場缺口,這也許就是種植潛力空間。二是只要選好茬口和品種,穩產豐收,種植成本比較低、收益比較高。在我省,露地種植應選擇避開夏季高溫、生長期短的早熟品種。如大棚種植,也要提前到2月份左右,早上市多受益,還不影響換茬。“收穫比北方稍早,在市場上有一定價格優勢。”
  “馬鈴薯‘皮實’好種,不用太費心管理,每畝能產四五千斤。”徐州豐縣範樓鎮的滕敬嚴告訴記者,他去年種了八畝馬鈴薯,賺了四五萬元。“肯定比種糧食上算,但就要找銷路,不像糧食由國家托底收購,沒風險。”他實話實說。
  “全國普遍把馬鈴薯當菜,其地位亟待提升。”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劉傑博士說,我國雖是世界馬鈴薯生產第一大國,全國種植面積約8000萬畝,適合種植馬鈴薯面積最少10億畝。但從全國範圍看,馬鈴薯主要被作為蔬菜,還未被列為主糧,產量和品質都不高,尤其用於生產薯條、薯片、薯泥等高檔食品的馬鈴薯大都依賴進口。“江蘇作為農業、工業和科技大省和強省,應該在‘馬鈴薯主糧化戰略’中發揮先導作用,尤其在育種栽培、深度加工上有所創新。”
  今後,江蘇人是把馬鈴薯當飯吃、還是當菜吃?對於記者的提問,省政府參事劉立仁未語先笑,“急不得啊!”這位原省農業廳長伸出三根手指,表達三個觀點:
  首先是宣傳馬鈴薯主糧化的內涵,讓更多的人,包括農業工作者轉變傳統觀念,從心裡真正認同它的地位,把它當糧不當菜。而生產、消費思維方式的轉變很難,有一個逐步認識提升的過程,對種植馬鈴薯偏少的江蘇來說,尤其如此。
  江蘇是否擴種馬鈴薯?一定要看市場需求,不能一哄而起。政府可以給信息、做引導,但不能拍板冒進。現有45萬畝面積是多了還是少了?要交給市場調節、農民作主、供需決定。千萬不能跟風,或急於求成。
  關鍵是因地制宜。即使農民願意種,也要看當地土壤、氣候等自然條件,要算綜合、長遠效益賬,既不能強迫命令,也不能放任自流,而應從江蘇省情出發,穩步實施“主糧戰略”。
  由此可見,要回答江蘇馬鈴薯何時當飯吃這個“戰略問題”,首先要有戰略謀劃。
  本報記者 徐冠英 林 培  (原標題:馬鈴薯,能否當“飯”吃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j93zjql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